你的位置:九游光遇是什么服务器 > 新闻动态 > >出身平凡,“中专”学历,伟人毛泽东跨时代的远见卓识从何而来?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出身平凡,“中专”学历,伟人毛泽东跨时代的远见卓识从何而来?

发布日期:2025-02-05 06:44    点击次数:190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出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和革命,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中国人民赶走侵略者、打败剥削阶级和建立新中国,让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他又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国家经济、加强国防力量建设和广泛开展外交等,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基础。如此伟人,千年来仅此一人而已。

毛泽东出生于农民之家,学历也并不高,所毕业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被认为是中专水平的学校,所以最高学历为中专。那么,他跨时代的远见卓识从何而来?

世界很大,要用热忱之心探索与拥抱,从而改变自己的格局,培养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的1925年2月,因工作劳累过度而致病的毛泽东携妻儿回到阔别已久的湖南湘潭韶山老家休养。

毛泽东在那里土生土长,一草一木都令他非常熟悉。彼时,父母均已与世长辞,二弟毛泽民、三弟毛泽覃(qín)及小妹毛泽建早就前往省城生活,老家空无一人。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足迹遍及韶山冲和唐家圫,出于对外界世界的好奇,决定离开韶山冲去闯荡。离别前,只给父亲留下一封信,此后15年都没有回归。

听到“三伢子”回家,热情的乡亲们都前往看望,冷清的旧屋又开始热闹起来。攀谈中,他不免感慨:“山中只一日,世间已数年。”

15年里,韶山的山、水、田、房和人都没有多大变化,乡亲们依然朴素、热情和固化,似乎时间从来就没有从韶山上流过。

山水不变,毛泽东已今非昔比,思想与格局都已经出现很大变化。出韶山之后,求学、当兵、担任北大图书管理员、写文章、组建新民学会、组织工人运动、做农村调查、当学校教员、见过当时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

归家之时,17岁的少年已是三十而立的青年。家乡不变,唯有他的思想已经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曾对杨开慧说:“如果我不走出去,我还会是以前那个三伢子,跟乡亲们的思想一样固化!”

中国的农民并非天生麻木与逆来顺受,是千百年来封建桎梏(zhì gù)造成的结果。如果毛泽东当年不立下“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雄心壮志,的确只有和乡亲们一样“固化”。

同广大劳动农民接触过程中,毛泽东深刻地意识到,农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之一,必须要唤醒他们的思想,让他们从封建桎梏中解脱出来。

于是,尚处于养病时期的他没有闲着,一边提高自身知识,另一边同妻子杨开慧在毛氏宗祠里开办“韶山农民夜校”,引导乡亲们认识这黑暗的世界。

虽然只在家乡中停留200多天,但他却成功地启蒙韶山乡亲们的思想,发动“平粜(tiào)阻禁”运动,让当地土豪劣绅成胥生等人受到惩罚。

这算是他革命道路上的一次大胆尝试,开始意识到农民力量的重要性,认为欲达到解放农民的目的,必须要让他们由内而外地改变。

1926年5月至9月,到广州活动的毛泽东创办农讲所,唤醒更多的农民,让他们学会拿起武器捍卫自身利益。

这些看起来非常微小的阅历对毛泽东意义重大,是形成远见卓识的开始,后来甚至影响中国革命道路的走向。走出去韶山使他的思想开拓起来,认识到世界之广大;发动农民运动,让他意识到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之一,革命欲要成功,必须依靠万千农民。

行万里路还不能让一个人完全成长,必须要坚持读万卷书。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据他晚年介绍: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已读“17遍”。如此毅力,实属罕见。此外,马列主义著作、经济学著作、历史著作、军事著作、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等,他基本都有所涉及。

在北大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毛泽东每月可获得8块大洋收入。对物价奇高的北京来说,这仅能维持温饱,无法解决其他问题。

当时他和8个人共挤在北京豆腐池胡同的一个狭小单身公寓中,连翻身都需提前向人打招呼。不过回忆这一段阅历时,他感觉很美好,认为报纸书刊、图书馆藏书等才是重点,生活辛酸影响不大。

后来,这种“嗜书如命”一直被他坚持着。1976年9月8日下午,张开眼睛都费力的他还坚持读关于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书。去世时,床边还放着已经读了17遍的《资治通鉴》…

读书的同时,还得学会结合“行万里路”。1917年7月中旬至8月16日,24岁的毛泽东同好友萧子升一起穷游乡里,足迹遍及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yuán)江5个县,用时1个月,行程为900余里。

这并不是毕业前的旅游散心,而是进行田野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真实情况。理论与知识都来源于书本,很可能会对人说谎,不过实践却不会说假话。

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认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否则难以做到实事求是,这一作风后来成为我党的重要原则与优良传统。

不否定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学历低、名气不高的毛泽东其实也很迷茫,不过一直抱着自我肯定之心,积极地吸收外在知识和向有名之士学习。

毛泽东回忆说:

“当年的傅斯年、罗家伦等都是大家,我对他们抱有强烈兴趣…我曾尝试与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他们都是大忙人,没时间听一个图书管理员讲南方土话!”

在很多情况下,有些人会为此恼怒不已,不过毛泽东不是,他很清楚学习知识比任何事都重要。关键不在于他人对自己的眼光,而是自己是否肯定自己的价值。

正因这一肯定自己、渴望求知的态度,才让他从一个没有过硬家世背景、学历仅为中专生的普通青年蜕变为领导全国人民走向解放的伟大领袖。

在毛泽东蜕变的路上,所遇到的高学历者无数。如党建初期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深学者和国学大师,其他的还有名牌大学毕业生、留洋博士等。

论学历,他真的无法与他们相比,但却以天才般的领导能力和卓越的见识,将人才源源不断地聚拢到自己的身边,将所有学历比自己高者组合起来,让他们为革命和祖国建设作贡献。

所以,学历和地位与个人的成就没有多大关系,最关键是保持积极好学之心和不进行自我否定,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

获取知识只是一个过程,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才是学习的落脚点,毛泽东就将这一点运用得出神入化,即他后来所总结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

通过与博古的比较,能够看出毛泽东与其他高学历及博学的早期名人有很大的不同。博古要比毛泽东的学历高得多,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知识倒背如流,能够知道每一个句子的出处。

博古刚回国就被重用,曾被调任到红军领导圈任职。在那连大学生都难得一见的时代,海外留学博士在乡村中更是罕见,因此引起不小的轰动。不过在他的脑海中,俄罗斯布尔什维克主义并不存在游击战之说,以壁垒对碰壁垒就可以。

这显然是非常典型的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没有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五次反围剿爆发后,博古等人一系列的错误指导让红军愈战愈败,长征路上的“湘江战役”更是损失数万名将士,让我党和我军元气大伤。

其实毛泽东早就看出博古的短板,才在1930年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不过当时博古等人的错误尚未明显,因此没有得到重视,直到后来的失败才让组织意识到本本主义所带来的损害。

遵义会议后,组织再次意识到毛泽东的正确性,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我党的出路。“纸上谈兵”的博古等人由此退出军事领导圈,让我军成功长征和走上发展的正轨。

通过博古和毛泽东的比较可以看出,毛泽东很注重实践,善于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同时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再用得出的理论为实践服务。就这一点而言,学历很高的博古是比不上的。

放眼当下,实实在在地完成目标。在毛泽东看来,向西未必能够“取得真经”,从自身实际出发,更能够找到出路。

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有一个赴法留学的机会,如果当时同其他同学一起上船,极有可能会改变自己“低学历”的状态和学到更多国外知识。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只是选择留在中国本土继续学习。

从毛泽东在1920年3月14日给周世钊的信中,可以看出他不想提高学历和到海外留学的想法。信中提到,想要改造中国,有两件事非常迫切去做,一是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经验加以整理和批判;二是做实地调查,寻找出符合中国发展的道路。而要完成这两件事,国外的课堂与书籍是不能做到的。

当时毛泽东就有总结中国历史治国经验和调查本国国情的想法,是非常务实的表现,注重从自身情况出发,从中找到问题所在并找出解决办法,从而实现理想。

所以毛泽东拥有卓越的见识并非是从书本中获得的,而是务实和注重从实际出发,敢于面对问题,在问题中获得解决的方法。

每个人每天都必须面对着各种选择,毛泽东亦是如此。同普通人相比,他非常善于选择,并且有做选择的毅力。

之前已提到,毛泽东主动地留在国内发展并对国家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不是同其他人一样到海外获取知识和提高学历,就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选择。

有人说:“选择大于努力。”这存在一定的道理,选择只是一瞬之间的决定,但却能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走向。善于选择者总会乘风破浪,不善于选择者只能抱怨命运不公。

在共和国众多开国将领中,大部分都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解放战争时期,无论是哪一期的学员都必须做一个选择,就是同自己的老同学作战,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的意义很大。

张灵甫、胡琏、黄百韬、邱清泉、孙元良等都是黄埔军校的优秀学员,于抗日战争时期战功卓著。不过在选择人民和独裁者的时候,他们却抛弃前者,投向后者的怀抱,走上一条不归路,终于在解放战争中被同学打败。不是军事实力和指挥才能不够,而是不得人心。

毛泽东走出韶山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选择,这让他见识到了广大的外面世界,格局与思想得到改变;留在国内继续奋斗而不是到法国留学是他人生中的第二个选择,这让他牢牢地把握中国实情,最终成为革命领袖。

学会选择圈子的意义也很大。之前已经提及,毛泽东在成长时期所接触到的人大多都是名人,陈独秀和李大钊是新思想的领袖,能够在思想上给毛泽东以最直接的指导。

到晚年时期,毛泽东依然感激李大钊对自己的影响,他曾说:“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

正是由于李大钊的引荐,作为普通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才能认识到陈独秀,并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从那以后,他还和当时的进步青年高君宇、何孟雄、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等相接触并成为知交,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圈子。

尽管是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依然怀念青年时代的种种经历,认为正是受身边人的不断影响,自己才接触、认识和走上革命道路。

如果毛泽东没有走出韶山,可能就没有后来进入师范学校学习、参与中国共产党组建等经历,思想可能就和其他农民一样被禁锢,从而麻木地过着小农生活,而不是成为伟大的革命领袖。

要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培养独立的能力和克服问题的能力。经过几十年的革命斗争后,毛泽东清楚地意识到,唯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力量才能够达到目标。

1925年冬至1927年春期间,毛泽东曾亲自到地方上调查并发表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充分肯定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批判忽视农民存在的错误想法。

1927年8月,还没有成为中共中央领导人的他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断论,即武装夺取政权思想。以上提到的理论都为后来的党指挥军队、军民关系等思想奠定基础。

革命道路选择、军队建设和农民问题等之所以能够得到解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朋友与敌人”的快速辨别。当时中国实情是反动派盘踞重大城市,不利于革命发展,所以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想法。

军队建设方面,他认为只有党控制军队及枪支,利用军队完成革命目的才是中国革命的出路,否则会陷入混乱之中,后来的事实证明道路是正确的。

农民问题方面,他也肯定地认为农民是革命的朋友和主力军,唯有依靠农民才有可能实现革命。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种态度和选择,其实也是毛泽东处事方法的一种表现。他一直坚持一种原则,就是看清楚敌人与朋友的身份,从而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打击对象。

生活中,许多人总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而实际上也是如此。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敌人与朋友的关系。

当然,这里的敌人和朋友是一种概念化的说法,并非指代具体的朋友和敌人,有时也可以用来分析利害关系,利就是朋友,害则是敌人,要学会趋利避害。

正是在这一选择之下,毛泽东于建国之初才英明地提出“一边倒”和“打扫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一边倒,是倒向苏联。新中国刚成立,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极为仇视这一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欲要将其除之而后快。为保护刚诞生的政权及国家利益,中国不得不倒向支持我们的苏联。

打扫屋子再请客,指的是废除民国以前的各类不平等条约,让外国和新中国平等建交,排除其中的敌对分子。如果不是如此,中国的主权将会受到侵犯,严重时可能会沦丧。

长久在外奔波,毛泽东培养起来的一个处事方式就是敢于“豁出去”。在北大时期,自己的学历是很低的,但却敢于同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名流相交往,如果是一般的人,压根就很难做到。

没有豁出去的勇气,就算是整天在图书馆中遇到这些名流,毛泽东也可能是别人无法注意到的“打杂人员”。正是因为有豁出去的勇气,让他不仅认识到当时思想最前卫的名流,还结交到一大波先进青年,形成自己独特的圈子。

在这一方面,也许是现在人非常缺乏的。随着大学学历人数越来越多,很多人从大学毕业的时候依然是家中的“宝宝”,不懂得社会之险恶,更不知道如何去参与竞争。

拥有文凭,但技能不行,许多人只能被逼无奈地去面试销售工作。不过,销售人员除了具备口才之外,还必须要拥有一样宝贵的东西,就是死不要脸和敢于豁出去。

相比于社会经验丰富的社会人而言,就算是销售岗位也是一个饭碗,能抓住就绝不放弃;但对刚毕业的学生而言,要对不同的陌生人讲述自己的产品,难免有一些不好意思,有的甚至连话都不会说。

如此处事方式,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也许在家中可以同父母进行交流,但在社会竞争中却毫无用处。

从离开韶山的那一刻起,毛泽东只身在外,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填饱肚子。如果没有敢于豁出去的勇气,不可能在外成功独立生活15年。

除生活以外,毛泽东还将“敢豁出去”的勇气放置到工作与革命之中。与完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中央军相对抗,最需要的就是敢于豁出去。

解放战争爆发之初,解放军的装备并不先进,最多的武器是从敌处缴获,如三八大盖、小步枪等,更是不具备制空权。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以极大的勇气带着人民走向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有两次最严重的危机。第一次在抗美援朝时期,自从人民志愿军参与抗美援朝战斗后,美国就不断使用核威胁,换做其他国家可能会退缩,不过毛泽东并没有,以极大的毅力领导人民走向胜利。

第二次危机在中苏关系恶化时期,赫鲁晓夫上台后就不断地破坏中苏关系,后继的几任苏联领导人也没有修复中苏关系的想法,让中苏在60年代以后就处于对抗状态。

值此期间,苏联百万大军压境,边境战争和核战争随时可能会爆发。正是因为毛泽东敢豁出去的勇气,才让中国不在其中吃亏。

总结:

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身上,能找到的不仅仅有高大的格局、实事求是的做事风格、敢于豁出去的勇气、清楚认识敌我关系的思维、善于做选择的能力等,还包括伟大的人格魅力。

他17岁离开家乡,只身一人在外拼搏,这一特殊经历让他形成了非常独立的个性和处世哲学,最后变成一代伟人。

成功不可复制,若想做出一番成就,必须要实事求是,努力进取,否则怎么模仿也不可能成为下一个成功者或伟人。

谨以此文献给伟大领袖毛主席,这盛世如您所愿!



上一篇:央视曝光危险一幕,武直19硬刚美国军机,解放军不惧牺牲毫不退缩
下一篇:泽连斯基大闹白宫,特朗普怒不可遏,俄方:不动手是“奇迹”